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24舌尖上的敏感 (第2/2页)
蛊虫,又一次把男人cao晕了。 她把高玉山交给内侍善后,至于她本人则回到寝宫,那里,好不容易被召见的陶从全程都在抚琴助兴。 秦思璇快步几下,青葱玉指捏着男人的下巴,然后在他嘴唇上摩擦。 男人无法自制的张开嘴,任由太后的手指插入。 “唔唔唔唔!!!”陶从的眼睛徒然睁大,没有再被束缚的下身迅速膨胀迅速射出。 来自大医正清风的新药,能够作用于口腔的催情药,逐渐增加敏感度。 陶从双手抓紧自己的衣裙,却根本不敢反抗。 他的身体在日日的调教中已经坏掉了。 他甚至不需要面前这个女人做什么,她的手指只需要插进来,甚至不需要搅弄,她只需要轻轻撩拨一下,他就已经敏感的射出。 他上次不小心用牙齿磕到了她,她就惩罚他。 弄坏了他的嘴。 “过来,这一次再弄疼哀家……”秦思璇想了想,干脆卖了个关子,“你不会想知道后果的。” 陶从无法抑制自己的本能,他的身体在微微颤抖,他在畏惧这个女人,畏惧自己曾经可以把玩在手中的皇后。 他甚至不知道自己在畏惧什么。 是未知的惩罚,还是要为她口侍。 他的唇舌如今敏感成这个模样,他简直不敢想象自己能不能完成口侍。 但秦思璇没有给他思考的时间,她压着他的头,将他按了过去。 明明是他在侍奉她,可他的舌头远胜于她的敏感。 他不断的颤抖着,舔舐中,身下早已一塌糊涂。 逐渐变得稀薄的体液浸湿了他的衣裙,他甚至已经不知道自己射了多少次,也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射了。 他的身体变得麻木,因为过多的快感反而变得迟钝。 他的舌头在不停的颤抖,这反而给了秦思璇难得的体验,毕竟像个微弱的小马达一样,有着别样风采。 “太后,陛下,臣有本奏!”钦天监御史出列道:“钦天监算法今年为囸水,还请太后娘娘准备大祭。” “今年的大祭就由朕来吧!” “陛下不可!祖法不可废,历来大祭都由太后主持,先帝天厉未亡人尚在如何能由陛下主持!还请太后娘娘准备大祭,安抚先帝天厉神灵。” 囸水年,每隔几年便会出现一次,据说是星象有异,也有说是先人之意,所以为了平息之怒,先人的未亡之人需要准备大祭,这是礼法。 “先帝在时对母后极尽宠爱,如何能舍得让母后大祭!” “陛下!囸水年的出现正是因为先帝思念故人啊!还请太后娘娘慰藉先帝思念之情!否则先帝思念成疾恐会降生灾难啊!” “荒唐!囸水年大祭之后就没有天灾人祸了?这天灾年年都有,你们倒是说出个大祭祭得都是什么!” “回陛下,正是因为有大祭这些天灾才能由人平息!天之怒由众位天帝平息,否则我天水危矣。” “朕看你是空口白牙胡说八道!”傀儡皇帝第一次在朝堂上越过太后发这么大的脾气,纵然官僚们不太把这个皇帝当回事,但还是集体跪下平息帝王之怒。 “陛下,太后,先祖之命不可违啊!请太后娘娘遵循祖制!请太后娘娘护佑我天水!请太后娘娘慰藉先帝思念之情啊!请太后娘” “哀家知道了,尔等去准备大祭吧!”秦思璇淡淡的说着,她冷眼旁观着众人的争吵,仿佛大祭的当事人并不止她一样。 “臣等叩谢太后慈恩,谨遵太后圣谕。” 囸水年的出现最早是由殉葬制度平息,那时每遇囸水便需要举行人葬。天水国帝王辞世前都会再次举行登基大典,誉为登为天帝,所以人葬相当于为天帝们挑选妃子。 后来天水国炎帝取消了人葬制度,但那一年山洪疫病各种天灾接连不断,人们都说是炎帝取消人葬惹怒了天帝们,甚至一度动摇了帝位的稳固。后来炎帝的母后也就是当时的公孙太后替君以戴罪之身爬帝脉,行祭祀。 天灾消失,炎帝成为了盛世的开创者。而公孙太后却因年少体弱将生命遗留在帝脉上。炎帝感念母后所为,称母后念及先帝遂团圆去了。 1 公孙太后与先帝同葬并被尊为天后。 后来端帝继位,他感念公孙太后言行,大力表扬其女子德行,并确立了大祭之礼法。 先帝登基为天帝后,凡未亡人皆要在囸水之时举行大祭,若天帝选中则进位为天后,陪伴天帝。 端帝在位期间一共举行了六次大祭,其中有一位太后两位太妃在大祭之礼中追随炎帝,均被封为天后。 后来,大祭之礼取代人祭,每到囸水年便由先帝未亡之人主持祭礼,若未亡之人死于祭礼中则会成为女子典范爱夫敬夫之表率,若是在祭礼中存活下来便是天帝心有不满,未亡之人则需要等待下一次大祭之礼,才能与先帝团圆。 大祭,既祭先人也祭自己。 大祭之礼需提前一月准备,未亡之人需要待在祭殿斋戒沐浴清净自身,不得与外人见面甚至交谈。 而所谓的祭殿不过是一个被封住了门户的隔绝之地,每日唯一能见到外人的机会便是饭时下人们从小门中送吃食进来。 不过祭殿更多是为了太妃和太嫔准备,历代太后鲜少有在祭殿准备祭礼的,大多数都如秦思璇一般待在自己的寝宫里足不出户,并不需要严格的遵照礼法,只是男宠侍臣倒是不能再召唤了,连皇帝都不被允许靠近。 而一个月后的大祭之礼,未亡之人则需徒步前往皇陵攀爬帝脉。 1 天水国皇陵依山而建,帝脉之下是天水大地,世代受天帝庇佑,受先祖支配。 秦思璇站在帝脉山脚下,望着天水国最高的山峰,而在她的眼前,是几乎看不见尽头的台阶。 大祭大祭,祭得并非先人而是自己。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