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末第一兵法家_第二百四十九章 紮营战策:画地为牢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二百四十九章 紮营战策:画地为牢 (第2/2页)

,他不由挠头。

    再开始寻思,画面定格到另一副画面了,木桩上也是可以挂着旗帜的。

    李孟羲又说是挂旗子的,关羽竟还说不对。

    “那……挂灯笼的?”

    关羽略做沉思,“嗯,确可挂灯笼。”

    看关羽的话中的意思,挂灯笼这个答案,也只答对了一半而已。

    李孟羲突发奇想,便问跟着跑过来玩的弟弟,说不定弟弟能不同的角度找到答案呢。

    “小弟,你说这个桩子是g啥的吗?”

    李孟羲m0着弟弟的小脑袋笑着问。

    弟弟拿眼看了桩子一下,指着高高的木桩天真的说着,“是站高高吗?”

    站高高……

    站高看远的哨塔的确有,但是爬上木棍观测敌情,怎麽想都极不靠谱。

    “哥哥,俺想上去,你把我放上去吗。”弟弟非要爬桩子上玩。

    把闹腾着要往木桩上爬的弟弟抓了过来,李孟羲实在想不到其他答案了,只好问关羽,钉这些木桩,到底是有何深意。

    关羽於是,便认真告诉李孟羲为什麽,“大军紮营旷野,未立寨墙,如何知哪里是边,哪里是界?即无边界,如何令民不得出营妄动?巡营队巡营又何起何止?用木桩定立四角,东西南北四向,可假为寨墙。

    有此桩,民夫知何处为界,敢动而不乱动,由是心安,且不乱我军营;巡营军士亦可知巡营起止,可无遗漏,也可肃然有纪。”

    关羽一席话说完,李孟羲瞪大了眼睛。

    随後,李孟羲旁若无人的立刻陷入了沉思。

    弟弟不知道李孟羲在想事情,抓着哥哥的手非要让李孟羲把他放木桩上去。

    关羽见李孟羲眉头紧锁,显然没功夫去哄弟弟,於是关羽俯身两手一抱,把砖头抱到木桩上去了。

    关羽帮着哄小孩儿,不让砖头打扰到了李孟羲了。

    让李孟羲讶然,关羽让立的这区区几根木棍,竟然有如此大的作用。

    懒散如放羊的军队和严整的军队,区别在於军律。

    若无参照物,民夫和乡勇们怎麽知道哪不能走,哪里能走。不能向外走,那只走一小步不算往外走吧,只走两小步活动活动,也不算往外走的吧,那往外走三步,应该也没走到外边,好几步外有一棵野菜,去拔过来晚上吃,也没几步,走过去也应该没问题……

    於是,没有严格的边界,由是军心不肃,每人多上一步两步混乱,所有人加起来,整个军营都会因此混乱很多。

    紮营需要立寨墙,寨墙没有条件可以不立。

    固然,只在营寨四角立几根木桩没有任何防御功能,但除了防御,完全可以起到寨墙的其他重要作用。b如,把人的活动区域规定在一个方方正正的范围内,虽是几根木桩而已,能起到的作用是非常巨大的。

    首先,多了几根假做寨墙的木桩,就能立刻让放羊一般的民夫大营大为改观,民夫知晓何处是营内,何处是营外,於是不敢越雷池一步,军心由是一肃。

    其次,若是遇到突发状况,b如敌军来袭,b如营中突然失火,荒郊野外的,没个任何遮拦和方向感,人一乱,没了方向感,就乱跑,於是立刻全营皆乱,然後就炸营了。

    而多了几根小小的木桩,有了参照物,民夫虽然还会乱,却有了参照,下意识的就会往木桩那里靠,炸营的可能X,瞬间降低十倍。

    除了这一点,若是敌军趁夜袭营,我军将士从睡梦中爬起来,懵懵懂懂慌里慌张的情况下,若没有边界参照物,一时之间肯定m0不清该去哪里御敌。

    而东西南北若有了四排木桩,木桩上再绑上火把,这样在夜晚就有了显眼无b的参照物,士卒抓起兵器从帐篷里一爬出来,一看就能看到排成一排显眼无b的火把,火把位置,就是营地的最外围,士卒立刻就能找到应该列阵的地方。

    因此,简单的一些木桩和火把,在夜晚面对突发情况是,士卒的反应速度可一下提高十倍。

    营寨如果有条件,每紮营,就立寨墙,没有条件,竖一些木桩花不了多少时间,同样可为寨墙。

    关羽此计之妙,让李孟羲叹为观止,自叹古人兵法有JiNg深微妙之处。

    李孟羲感慨,“关将军,此可是画地为牢之法?”

    “哈哈哈哈,正是画地为牢之法。”关羽满意无b,朗声大笑。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