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二百二十二章 递弩战术 (第2/2页)
弩手不明所以。 李孟羲两步上前,小心的劈手夺过对方的蹶张弩,弩很沉,弩接过来,压的李孟羲差点拿不住。 “说一下,递弩的的时候,不准把手指头放弩机上,万一走火……万一碰着,伤到人怎麽办?”李孟羲劈头带脸吐沫横飞的训斥,若不是身高不够,他就跳起来用拳头锤这厮的脑袋了。 说着,李孟羲为了加强说服力,他学着弩手粗心大意的样子,手放在扳机上,然後做出递弩的动作,然後作势要把弩递给其他弩手,要被递弩的人可不傻,决计不肯站在弩箭对着的方向。 李孟羲於是,把对着城墙,狠狠地扣动了弩机。 嘭的一声弩弦炸响,去了箭头的弩矢咄的一声撞在了城垛上,当场矢杆撞劈了。 弩手眼看此情此景,皆咂舌。 “看,手万一要动下,触动弩机,可就是人命。误伤别人,害别人的X命,军法也要砍你脑袋,也误了你自己的X命。懂了吗?”李孟羲语重心长。 关乎生Si,弩手们心中凛然。 递弩的时候,手可不能放弩机上。 城池是宏达的建筑物,守城是一个浩大的工程,对守城无有任何经验的李孟羲,也没有前例去学习,只能自己m0索,从细微处着手,细细究之。 当时间过去了一个时辰或半个时辰,李孟羲大致弄清了守城时应该怎麽用好弓弩手,并且知道该怎麽安排,战术细节又是怎样的。 接下来,远程兵种结束,应该是近战兵了。 此时,一旁。 敌楼中,守城的乡勇们用手去推搭在城上的攻城梯,而城下的人,则拼命稳住攻城梯。 双方在对抗和角力,训练也会在对抗中达到应达到的目的。 李孟羲带着弩手来到敌楼下,他看乡勇们有用手去推攻城梯,有侧着身子推,也有用棍子去戳的。 看了六架搭城的攻城梯,守城的乡勇们去推攻城梯的方法就有六种。 既然方式不统一,那就肯定有优有劣,既然有优有劣,那就说明没有找到最好的反制攻城梯的手段。 李孟羲看了一会儿,转头问跟在身後的弩手,“几位觉得,怎麽推梯子好推?” 弩手们各执一词,有人说用俩手推,有人说用脚踹,有人说人多推着方便。 嗯,说的都要道理。 俩手推力量肯定b一个推的力量大;俗话说胳膊还拧不过大腿呢,脚的力量b手臂力量大,用脚踹也更容易把攻城梯踹倒;多个人一起推攻城梯,自然b一个人推更轻松。 弩手们都只看到了一个方面,却未能有更全面的思维来思考。 攻城梯搭城垛缺口上,缺口就那麽大,一个人推,或者两个人,就把前边站满了。一个人可以正站着身T,用两只手推攻城梯,也可以两个人,都侧着身子,一起推,还是两只手。 因为空间问题,城头空有人力,却无法所有人一起投入推攻城梯的行列。 徒手推,看来不行。 不久前,李孟羲在研究阵略的时候发现,刀盾兵最多可以达到三个人一起合击一个人,而枪兵,可以轻松三四个人T0Ng一个人。 枪兵利於合击,是因为枪的长度和攻击方式决定的,而盾兵要围上去砍人,两三个人的一个敌军一围,就没有空间挤下第四个人了。 既然战斗是如此,李孟羲看着超过城头一小截的攻城梯,推攻城梯也应是如此。 人的手太短,不利合击。 推攻城梯的话……应该用工具,工具等於把手臂延长,七八个握着长杆一起推攻城梯,b手推脚踹有效率的多。 所谓触类旁通,就是如此。 若是前不久没有研究阵略时发现了枪兵更有利於士兵配合合击,今天练兵,李孟羲就无法如此快的看出问题了。 再一细想,古代有很多攻城器械,除了大型器械,还有很多给士兵使用了小器械,b如,专门推攻城梯的——叉杆。 叉杆这玩意跟晾衣服的撑子一模一样,这是长柄器械,和长枪一样,可以多人合击,七八个甚至十来个人拿着长叉杆一起叉着梯子推,城下攻城的只有三四个人在扶着,力量对b悬殊。 李孟羲已经能想到敌军简陋的梯子被叉杆一架一架的推翻的情形了,不怀好意的笑容出现在了李孟羲脸上。 鲁犁不在身边,李孟羲随意叫了个弩手交待他,要他去木匠营找鲁犁,要鲁犁把活都放下,先做几根叉杆过来。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