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中式恐怖故事2螺蛳,3白鳝,4旱厕,5状元 (第1/2页)
螺蛳 我经常看到同龄的孩子们摸螺蛳,然后砸碎了带回家喂鸡鸭。据说吃了螺蛳,鸡鸭下蛋多且香。 “俺奶,我人家听讲,螺蛳rou人也管吃。”为了增加营养,我这样跟奶奶建议道。 “咦,可不能吃,螺蛳rou有虫!”奶奶把我搂在怀了摩挲着,“俺孙要是馋了奶给你买rou,可不能吃螺蛳哈!你看正经人谁家吃螺蛳?” 为了搞清楚为什么我们这里的人不吃螺蛳,我又像小尾巴一样缀上大姐,然后知道了家家户户流传的螺蛳的故事。 张棚镇上这条穿镇而过的河,名叫英河,是淮水的支流。河面最宽的地方有几十米。河上有一些破且大的船,那上面是以前的“渔户”。 虽说新中国成立后,渔户也可以上岸谋生了,但是因为他们没有田地,也没有什么手艺,大多数渔户也只能继续以打渔为生。 渔户穷,所以愿意嫁给渔户的往往是更穷的人家。 渔户常年住船上,湿气重,为了抵御湿寒,渔他们都喜欢饮酒。买不起好酒,渔户最常喝的是用红薯皮酿制的“白干”。这种酒很烈,有六十多度。 喝多了的男人往往会打老婆。 大概七八年前,有个姓王的渔户,用几百斤鱼,换了个腿残疾的老婆。老婆给他生了个儿子,等孩子八九岁的时候,老婆就落水死了。 他为了再娶,卖了船,上岸讨生活去了。儿子不遭新家待见,吃不上饭,只能常常架着一艘破旧的小筏子,在河里捕点小鱼小虾,螺蛳泥鳅,混个饿不死。 新家的柴火是不给用的,儿子只能到处寻一点枯叶树枝,这点燃料往往只能把渔获煮个半生不熟,连盐都没有,就这么吃。 长此以往,儿子长的骨瘦淋漓,只脑袋还算大。 有一天姓王的路过河边,见一个十五六岁的少年很是怪异,身材就像个竹竿上挂个皮球。他诧异的问别人,怎么这孩子长这么奇怪。 同行的人告诉他:“这就是你儿子!他长这样就是饿的,从小吃不饱,你不知道吗?” 姓王的面红耳赤。 也许是突然迸发了父爱,也许是面子放不开,他把孩子带到了饭馆。 没舍得点菜,要了两碗稀饭,两笼包子。 热腾腾的两笼包子二十个,他才吃一个,儿子已经干掉了十九个。然后端起还冒烟的稀饭往嘴里倒。 “这不烫吗?”他疑惑问到。 “一点都不烫!”儿子回答。 他信以为真的端起稀饭喝了一大口,直烫的口里像刀割一样疼痛!他一边大骂儿子:“你吃这么快干啥!”一边批头盖脸往儿子脸上扇去。 只听“卡吧”一声,儿子的脑袋扭转了一百八十度,人软软的倒地前,嘴里还含糊的说道:“我饿……” 后来,派出所的医生说,因为孩子常年吃生的螺蛳,身体聚集了大量寄生虫,颈骨已经变得像朽木一样脆弱,所以被一巴掌送了性命。 “所以,人家讲,宁可跟要饭的娘,也别跟当官的爹。”大姐总结道。 “那他把小孩打死了,派出所不抓他吗?”我问。 “他也不是故意的,再说他打自己的小孩,谁管?”大姐撇撇嘴回答。 原来如此…… 白鳝 前面说过,自从我穿越而来,每天的餐桌上总有一小份专属的荤腥。入夏以来,大伯和父亲有时晚上会去摸黄鳝,养在院子里的水缸里,隔三差五的,我就能吃到脆嫩的鳝丝面,炒鳝片,和煎的油香四溢的面裹鳝段。 不得不说,这个年代的食物味真是纯粹又浓郁,每次吃饭,都是我在二十三世纪从未体验过的享受。 有次我在缸边观察这些直立起来的类蛇生物,突然发现有一条与众不同的存在。它体型偏细长,背灰白腹,且不像别的鳝鱼那样直直的竖立着。 “这是什么鱼?”我问一旁洗衣的大姐。大姐看了之后脸色大变,连忙去喊大人来。 伯父和爷爷赶来,脸色不虞。“真是晦气!”大伯一边咒骂着,一边把缸里的黄鳝捞出来,缸里剩下的怪鱼连着一整缸水,都被倒进了门口的下水道里。 后来我才知道,那鱼叫白鳝,大姐说,它是吃死人rou长大的,而且只吃女尸,阴气很重。 河里的“水漂”就是水里的浮尸,如果是男的一般是脸朝下,如果是女性则是脸朝上背朝下。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