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四十七章 保鲜丸 (第1/2页)
第四十七章保鲜丸 到了十月里,黄学思与丈夫从北京回来,并不是致仕退休,喻老先生虽然五十几岁,快六十的年纪,依然很有一腔仕进之心,毕竟《礼记》里面说,“五十曰艾,服官政”,六十岁也是不差的,“六十曰耆,指使”,所以喻老先生虽然是这个年纪,并没有什么“美人迟暮”的伤感,他是心气勃勃,以为自己是正当有为的阶段,到了这个年龄,学养已经积累得很深,人世经验也丰富,正可以有一番作为,哪知就在这个时候,朝廷将他免了官。 喻老先生之所以罢官回家,倒并不是他犯了严重的错误,而是因为兵部侍郎马文升的案子,盛徽的公公起初是在礼部,但是之后调到了兵部,就好像当年蕣华从商务调到财务一样,他与侍郎马文升关系密切,但是马文升得罪了宦官汪直,汪直就和成化皇帝说他不好,将他贬谪到了重庆,马文升那边的人也有所牵连,比如喻老先生,给免职回来了。 老先生当然很是愤懑,在自家的园子里慨叹“官场险恶”,又痛斥“南蛮小儿”,这个“南蛮小儿”就是汪直,汪直是瑶族人,大藤峡叛乱战争之中,年幼的汪直给官军虏获,作为罪犯的后裔,阉割后送进宫中为奴,哪知如今翻身成这个样子,所以喻老先生咬牙切齿,“叛逆余孽”。 蕣华来看黄学思,便劝道:“也没什么,家乡的风景人情都亲切,太太和老爷离乡这么多年,想来也很想回乡看看。” 黄学思点了点头:“一转眼十三年了,虽然是帝京风华,然而‘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仍然是眷念故土,如今归乡,也算是最后得了归宿。如今我只望明夏不要给牵连了。” 然而到了第二年,成华十六年的五月,盛徽和喻明夏也回来了,不过喻明夏的这个遭遇,倒是与汪直没有直接关系,喻明夏在翰林供职两年,之后转到吏部,正在努力上进的时候,因为同僚倾轧,上司听了他许多坏话,况且上司本来也不很喜欢他,因为喻明夏不是很会周旋,于是上官便时常训斥他,喻明夏干得没意思,他本想干脆谋个外放,但是不得门路,他父亲又已经免官,他在京城官场失去了有力的奥援,于是便索性辞官回到东阳。 喻明夏辞职回来,当然是不免怏怏,蕣华倒很是高兴,又可以见到盛徽了,于是兴冲冲来到她家中。 五年时间不见,盛徽有了一些变化,她今年虚岁三十六岁,几年官夫人当下来,愈发显得稳重端详,见到蕣华,盛徽也很是欣喜,上上下下将她打量了一番,笑道:“南极仙姝如今格调愈发明朗了呢!” 蕣华的画作,如今在京城也是有名号的了,时代画风本来是推崇清远疏旷,然而她的画实在太过另类,又很有趣,便终究是引起了注意,文士们评价最高的虽然还是那种表现高远情怀的画作,但是蕣华这种色彩鲜艳、构图活泼的绘画,终究也唤起了他们心头的一些情感,尤其是在闺阁和市井之中很得共鸣,市井自然不必说,闺秀之中也多有流传她的画,这些官宦书香之家的夫人小姐们,对于她的美人图倒是罢了,格外喜欢她画的街头景物,还有山峦溪流。 蕣华这几年,虽然不曾往太远的地方走,不过毕竟去过几回杭州,沿途在船上,饱看了两岸的景色,尤其中间停泊吃饭的时候,画了许多素描,当做之后正式作画的素材资料,蕣华画的客船夜泊图,非常优美,然而又不是诗人笔下惯常的凄清,却是相当的鲜活有趣,岸上有炊烟也就罢了,船头也在烧饭,船娘十分忙碌,还有乘客取出自带的食物,匆匆吃过晚饭,那场景很是活跃,有nongnong的尘世气息。 在她的画作之中,有杭州西湖,琼州风景,热闹街市,还有东阳城外的山峦寺观,田间耕种的人,道路上赶车的人,各种做工的人,甚至还有稳婆、卦姑、卖婆,为了画稳婆接生,蕣华特意跟着张婆婆进了几次产房,不过她没有画得那么血淋淋,画的是顺利分娩之后,张婆婆包裹婴儿的画面。 说来很是好笑,蕣华的这一幅《接生图》,给印成了雕版彩画,一些人将它当做祈愿顺产的产图来用,以至于引来一些议论:“那些产婆懂得什么?字都不识,文墨不通,多有躁急伤生,居然画在画上,当做了庇护一般,若说救治人命,还得是饱学的儒医。” 说这话的不仅是男大夫,另外也颇有一些文士,平日里最是诋毁三姑六婆的,不过盛徽以为,内宅诊疗旁的倒也罢了,还能比较好通融,只是接生这件事,实在不太好让男子来做,即使是那些文士自己,嘴里是这样说的,真的到了夫人分娩的时候,也未必愿意请男医生,否则真的很是打脸,平日里满口“礼教大防”,这种时候倒是无所谓了。 况且稳婆也未必就是百事无能,只会胡搞,盛徽自己已经生育了四胎,都是稳婆接生,也都稳妥得很,尤其是在北京,生小儿承学的时候,是盘肠产,肠子脱了出来,也是稳婆拿冷水泼在自己脸上,自己一个激灵,就收缩下体,经过这样几回,肠子就缩回去了。 盛徽在京城,终于生了一个儿子叫做承学,虽然到如今只有这一个儿子,可是她的心情放松了许多,丈夫进入政坛,自己也生了儿子,一家圆满,前途一片繁花似锦,哪知几年之后便辞官归乡呢? 姐妹两个人坐在一起,聊着这几年来的经历,虽然常有写信,毕竟一封信中难以容纳这么多的内容,盛徽便问道:“怎的不带珊瑚过来?很想看看她。” 蕣华笑道:“那孩子太能闹了,她若是来了,这里不得安宁,巧姑在家里带着她玩儿吧,家里几条狗,一只羊,足够她折腾。” 然后两个人便谈起京城的风光,盛徽说道:“着实气派,很是巍峨,与江南的精致灵秀不同。” 蕣华又问起汪直:“究竟是怎样一个人?” 盛徽道:“年少气盛,机灵狡猾,天生的暗探,让大家都栽了这么大一个跟斗。” 蕣华笑道:“也真亏了他,今年不过十几岁,这么多年在宫里是怎么熬下来的?” 盛徽点头道:“若说他的身世,倒也是可怜,虽然是罪犯的后人,这遭遇却也着实惨烈了一些,不过总算有转机,给分到了万贵妃那里,如今终于出头了,这样年幼,便提督西厂,只是他隐忍这么多年,一朝得势,便要兴妖作怪,况且那西厂,本来也不是什么好的。” 就是明代着名的特务机构啊,后来还多了一个东厂,祸患相当酷烈。 蕣华想了一想:“倒是有一点像国初的郑和。” 盛徽展颜一笑:“果然是,当初这位汪厂公忽然崛起,我与明夏议论起来,便说这人生俨然又是一个郑和,只是郑和心地纯正,倒不像是他这般,诡谲险恶。” 不同于汪直是刚刚听闻,郑和的名字,蕣华倒是早就知道的,前世听饱了的,“郑和下西洋”,然而到了这个时代,才晓得郑和身世浮沉,他的人生落差比汪直还要大,郑和是回族人,他的家族是元王朝的贵族,在明王朝与元王朝的战争之中,他的家族站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