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老师是管教主_第15章 解题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15章 解题 (第1/1页)

    韩渊就常见的竞赛算法,给林辰北挑了OJ注:onlinejudge,即在线评测平台上从普及-到省选等等难度不等的题,分门别类列了一个清单给林辰北。并要求林辰北每天完成题单上的题后写出给出反馈,包括但不限于实现思路、WA原因注:WA,即测试用例得到的结果不正确、优化方案、知识梳理等等,但是严禁林辰北在遇到困难时直接面向题解编程。

    也就是说,不仅要写学习反思,还不能抄答案。

    林辰北欣然接受。有老师带着学习,总比自己做个无头苍蝇到处乱撞来的效率更高。

    韩渊的题目安排也比较友善。韩渊把题目大致分为了七个类型,每个类型的题目用两天来解决。第一天多为模板题,即该类型中比较基础且通用的模板题型,第二天是一些难度较高的、具有一定创新性的题目,用来拔高。

    但这种行为跟揠苗助长差别也不是很大。所以韩渊向林辰北表明,如果某个类型的题目确实很难在短时间掌握,可以放弃提高题型,只专注于模板题的理解。

    即使是这样,这种学习强度对于林辰北来说也非常大。

    虽然在课上林辰北已经学了一些数据结构和算法的知识,但毕竟目的不同。课上老师讲授的内容分布很广,且部分内容由于实现难度较大,只讲授了思路,并不要求同学们用代码实现。再者,课上的内容与竞赛应用内容侧重点略有不同。竞赛内容相比起林辰北的课程作业来说,对于数据结构的考察更少,或者说考察的形式并不相同,这就造成了林辰北在面向提升竞赛能力学习时遇到的部分困难局面。

    但林辰北干劲十足。

    平日里的课程作业本就不轻松,林辰北为了完成这“额外”的作业,只得放弃了自己的一些娱乐活动。游戏开始搁置,网友的聊天也逐渐减少了频次,以至于某些平日里聊得勤快的网友甚至都怀疑林辰北是不是失踪或者被谋害了。

    当然,林辰北在为数不多的闲暇时光里还是会突然诈尸的。

    在前面四天的学习中,林辰北对于考察知识的理解还是比较透彻的。在遇到题目时,虽然十分生疏,但是凭借大量的思考和钻研,还是有惊无险地将所有题AC过去了。注:AC:accept,在OJ中指所有测试用例都运行正确,也就是题目全对通过的意思

    但是第五天的题目林辰北卡壳了。

    动态规划注:一种常用算法,林辰北并不是没有学过,在课上老师也讲过一些常见题型。但是对于这个算法的应用,林辰北也就仅限于会做这几个题型,但凡题目稍微一变通,林辰北就抓耳挠腮难以解决了。

    林辰北的动态规划真的学的很烂。

    五道模板题,有四道都和课内老师讲过的类似,但是剩下的一道题,真的出在了林辰北的知识范围外。

    林辰北花了四十分钟轻而易举地解决了前面的四道简单题。不是因为林辰北掌握的有多好,而是老师讲过的ppt发在课程群里,美其名曰“复习”,林辰北在重新学习过后成功地过五关斩六将轻松AC。

    但是第五题林辰北已经整整想了三个小时了。

    思路是有,但是暴力枚举的蛮力法,林辰北想都不用想,虽然在本地编译器中得出的结果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如果是做题,一定会超时。

    更何况这个题与其他四个动态规划的题目出在一起,用脚趾头想一想都不可能是想让自己用暴力枚举的方法实现。

    林辰北连代码都不愿意写。觉得自己的垃圾思路不配自己敲几十行的代码。

    但是除此之外林辰北真的想不起来怎么做了。

    脑子里也会偶尔蹦出来一些不成熟的思路,但是都经不起仔细推敲,一旦用心思考就发现漏洞颇多,完全达不到自己想要的目的。

    但是这个题,我本该是要会的吧。既是课内讲过的内容,又是老师认为的基础内容,如果连这都做不出来,是不是太荒谬了。

    林辰北眼看已经快到十点半了,完成这个题还要写今天的总结呢。

    时间有限,刻不容缓。

    林辰北抱着侥幸心理打开了题解。这个题很新,虽然是前一两年刚发出的题且十分冷门,也只有一个题解,但幸运的是,这个题解写的十分详细,思路十分详尽,注释也十分严谨齐全,林辰北只是浏览了一遍就理解了大致思路。

    很好,这个题确实很容易。

    林辰北根据题解的思路,行云流水写出了短短四十行代码解决了这个自己本以为会十分复杂的问题。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