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陈之宁番外有情人(上) (第1/2页)
春和景明,草长莺飞,三月过半,正是踏青时节。 过了春分,静江府的天气便一日暖热似一天,过了最寒凉的那几日,就连絮了木棉的夹衣都穿不住,这几年来,无论是花木、香药还是果品、油茶,都生长的健旺,年年丰产,除了年头年尾几个月,无论农人商贾,还是手艺人,都没个停歇,到了年节,便愈发的享乐起来。人的手头上有了闲钱,亦有了闲暇,庙会典礼办得盛大,丝绸、珠玉、金银,也都成了日常所见所用之物。 海外的女奴,西域的歌舞,随着商人往来涌入,主管朝觐的贺铭和管盐铁的林纾一合计,各抽了一部分商税、盐税,大刀阔斧地修起了驿路、桥梁、码头,并重修山间栈道。 更有一批文人墨客,慕名而来,都知此地富庶,要往靖江王府或阳朔侯府,或想着借势,或想着扬名,更有的直截了当,就想着得了王侯青眼,混一口饭吃——靖江王也就罢了,谁要阳朔侯佻达风流,渔猎男色的名声,那是从来没经遮掩的。 谁曾想,这样好的日子里,竟一一都吃了闭门羹,小半个月下来,十几二十多个所谓“书生士子”,没一个见着阳朔侯的,说是侯爷出城冶游去了,几千里路都赶了,怎么肯功亏一篑,见不到正主儿就走,反而让城中装饰一新的酒楼驿馆客栈,赚了个盆满钵满。一群钻营无路的书生聚在一起,吃完了茶便吃酒。本地特产的葡萄酒、荔枝酒,价廉物美,也都是眼馋肚浅并不怎么济事,下肚,说话也都混不吝了起来,碍于还要往阳朔侯里去,议论起来还比较矜持,却有其中一个,喝得烂醉,先来了一句:“见不到阳朔侯,那也罢了,靖江王呢,他也不在城中?” 话风顿时一转,还当真有人两府都去拜访过了,毕竟离得那么近,不去白不去,便答话:“王府的詹事说,王妃不在家,王爷心情不好,让我们别这会子去触霉头。” 又有个长住长安的人搭了腔,一开口便知道消息有些灵通:“靖江王什么时候成的亲,怎么没听说过,也没敕封呢?” 旁边那人喝得满腮红晕:“想来是什么受宠的妃妾婢女吧,没规没矩的,就私下叫起王妃殿下了……”他说了几句,嘿嘿笑了一笑,吱地吃了一口酒,挤眉弄眼道,“阳朔侯不在,王妃也不在,好有十天半个月了吧,你说,怎么这么巧,一道出门去?是不是这弟弟和嫂子……” 他的同伴忙给了他一记肘击,止住了他将要出口的浑说,他一口酒全喷在了案上,连着几碟干果点心都乌糟的不成样子,惹得旁边立等的一个清秀少年往这儿多看了几眼。他一身的青缎子衣裳,往后退了几步,接过店面掌柜递来的食盒,揭开盖儿往里望了一眼,一开口就是不疾不徐,纯正的京城腔调:“胭脂鹅脯,糟鹅掌,两样凉的,枸杞醉鸡,柠檬鸭,两样热的,一样荔枝膏,一样荔枝酒,可都是新鲜的?” 他的声调不大,却因为官话说的好,惹来几个醉汉的瞪眼,少年人却全不放在心上,两手稳稳托着食盒,掌柜虽然年过半百,在他面前可不敢有一点的不恭敬,欠着腰,低着头,忙不迭地赔笑,口音虽然浓厚,却也竭力往官话上靠拢,咬字颇为笨拙:“给您府上的,自然是上上之选……可不是知道少爷喜欢吃这些个,一直都备着么?这是,少爷又要出门去了?” 少年拿眼角扫了他一眼,掌柜忙哎哟一声,从身边小二手里拎过一叠油纸包裹,递到了少年手里:“……上次少爷吃了这个点心,觉得味儿好……请您与主子千万赏光……”少年方才淡淡地点了点头,颇为矜持地付了账,由着他人前呼后拥地送了出去,到了门首处静静听着的一架马车前,一撩帘子,轻松地钻了进去,车夫一拽马缰绳,笑着问他:“铜豆,咱们去哪儿?” 铜豆捧着食盒,张望了一眼天色,低声道:“也不晓得这时辰,两位主子闹完了没有。”略想了一想,还是道,“罢了,回去且要一会子功夫……去别院!” 闹腾什么呢? 自然是妖精打架。 若说这一大家子过日子,还是要有点规矩,一人一日,按着人头数数,每逢初一十五轮空,歇个一日,被陈之宁戏称为“休沐”,只是各人身上都有职司差使,就连青竹偶尔也要为收账、置办产业出门,贺琮也是闲不住的人,不是游山玩水,就是走访民情,短的三五七日不在家,长了也有几个月,天长日久的,都叫别人占去了,哪有不讨回来的理儿。 偶尔见了青竹几人端着册子,拿着算盘,如临大敌噼里啪啦地又写又算,还当是什么账目,什么银钱,谁能想到竟是算日子?贺琮私下与镜郎调侃了几句,“可比后妃侍寝还严谨,比皇帝还逍遥快活”,惹得镜郎嗔他,却也没倚仗什么太上皇、长辈的身份摆谱,有了他一本正经地当做一回事,镇场子,其他几人哪里还敢闹什么幺蛾子,几年下来,倒还算能一碗水端平,只苦了镜郎,一年四季,偶尔还需喝药进补。 正巧陈之宁为了开海之事,往南边走了一遭,一去一回,也有两三个月,算一算少的日子也有十几日,再算上前后轮到的两次,凑足了半个月,倒淘弄了许多从未见过的海外新奇之物,逗镜郎开心。镜郎正被林纾和贺铭两人拘束的风雨不透,每日读书习字,还要学着看邸报,烦闷地要挠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