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村散文杂文集_4.谈牟宗三先生的「生命学问」?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4.谈牟宗三先生的「生命学问」? (第2/2页)

是「道德的神学」而不是「神学的道德」。

    各宗教道德属後者。

    按牟先生的说法,「道德的神学」属自律、自觉、感悟。是先天存在於人内心的。道德戒律本身就是上帝,实践者也成了上帝的化身。

    「实践理X」已证明,这是极权与的根源。

    牟先生的观点是建基於先验的「X本善」论不是基於科学知识的结论。而且儒家1UN1I在民主时代并非「善」类。「六四」事件背後的文化根源正是封建1UN1I观的结果。

    「民主」、「」、「善」、「恶」都是「知识」後的结论,儒学是没有这些後天概念的。

    《读者文摘》多年前所做的几次国际X「诚实」试验结果,数十城市中香港这个「儒家社会」诚实度每次皆排榜末。今天许多从政的高官被传媒揭出缺德之事也接二连三。由街头报摊的刋物内容也可看到香港人心的人文道德修养。廉政公署建立前的香港同样是个罪恶城。可见儒家1UN1I私德并不是有普遍意义的社会公德。

    满口「礼义廉」的社会,现实却是另一回事。

    「神学的道德」属「他律」。需通过上帝才能T现。上帝隐慝在心中人反而产生了自律。所谓「举头有神明」。这属心理学的知识。

    但牟先生否认「知识」的道德只有自说自话。

    如果将「神明」视为「他律」,这是宗教式的。是建立在「知识」的理X为基础。

    如果将「神明」视为先天的「德X」,是不证自明的。其结果是不可预知的。

    「明明德」也就永远只是个良好愿望。

    有位基督教的神学家叫路易士Lewis,c.s.,他写了本书叫《四种Ai》。探讨了Ai的问题。其中的Charity在中文本中被译成「仁Ai」是错译。

    应该是「博Ai」。

    因为这才合符西方文化的知X、理X逻辑与其内涵。「博Ai」是後天学习的结果。

    真正的学问应是建立在各种知识基础上的,这是价值的理X。基督教的生命学问能够走出中世纪时代的教会走进民主时代关懐社会正是由向外求知的理XJiNg神推动。

    「儒学」许多理想愿望至今还停留在书本上。而「儒教」1UN1I的封建遗毒对一个民族的祸害至今依然积重难返。这或许与儒学缺乏了向外求知的理XJiNg神有关。

    有时许多貌似「博大JiNg深」的东西说出个道理後就并不深奥。

    牟先生在「二讲」中的题目也自相矛盾:「普遍X之不同」。

    既然与人不同又何谓「普遍」?

    「内容真理」用一句话可以概括出来:人X是共通的。

    美国大片横扫全球市场也证明了这点。

    不过这个例子证伪了牟先生所说的「仁X」的普遍X。因为港产片走不出「唐人街」。《无间道》正是其中最佳例子。

    看来西方文化不单「外延真理」发展得好,连「内容真理」也远超儒家学说。

    如果一套学说的理论是建立在「玄想」而不是「科学知识」作为基础,这个社会的命运就如风水、命理般靠估。

    「诚乃天之道。」这有普世X,但不是那家的专利。

    儒学在今天只属文化考古学的范筹。「于丹解签」就是其中内容。看来中国人不单民主科学要向西方文化学习,连道德也要。这叫开放包容。

    道德也是多元的并非只有单一「1UN1I道德」。宗教式信仰、个人品格修惟、社会公义、人文素养……皆属更高层次的道德。

    儒学的「1UN1I道德」是封建时代的,与民主时代并不接轨。

    香港的「春秋大梦」何时醒?

    後补:十月一号晚南丫岛发生撞船事件导至卅多人Si亡,肇事的船竟立即离开现场。此事证明「恻忍之心」、「博Ai」道德是後天学习的结果。这是「实证科学」又一事例。

    2012.8.8.稿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