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欧】什么是成长_后记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后记 (第1/2页)

    哈哈哈,终于写完啦,多比自由了!忍不住写后记来记录一下自己的话痨。

    在追第二季直播的时候,我经常吃惊于导演你到底想干什么?为啥德的情绪忽高忽低,能解释一下吗?咦?为啥对欧儿朋友那么不好啊?文身怎么了吗?学姐去做空姐,你怎么气成这样?……无数的疑惑交替着出现在我的脑子里,我就像是那个????的表情包一样看完了第五集,依然没能理解德怎么变成了见一个爱一个的人设。我恨不得冲进去给他送去<一千种死法>片组。

    后来看meen导演访谈的时候,他说成年的概念就是需要经历所有的痛苦才能成长。带着这样的心情回头看第二遍,似乎就有些明白剧本为何要这样设定了。导演的剧本并不是基于第一季的设定,专注两个人的爱情,他野心勃勃的将所有的不同人身上的痛苦都施加在这两个角色上,来完成整个群体的成长。但我的疑惑是成长是这样的吗?这就是文名的来源,什么是成长,或者成长到底是什么?

    我开始动手给自己发糖弥补心灵创伤,希望能创造一个美好的曼谷故事。尽管抱着理解导演的心情去反复揣摩他这样写的用意,想要在不改变他的故事线的情况下合理化这些我不太理解的行为,但可能是我从来没有面临过这些苦痛,写的时候想法还是挺明确的:导演脑子多少需要恢复一下出厂设置。

    后来在书店找资料的时候,偶然看到了《性别表演》这本书,里面有一章阐述了同性表演。其实并没有看懂最吸引我的一句话就是“ho-mo”这一词根的本意是希腊文‘同样’之意,而非拉丁文‘人’之意社会学研究中普遍采用的同性恋一词,英文写作‘homosexuality’。一旦抱着‘同样’这个想法,就能体会到第一季与第二季的不同。第一季中德和欧儿抛开恋爱的部分,他们的生活与我们没有任何不同,经历考试,经历迷茫,经历爱情……我们是同样的,具有个性的,所以完全可以与剧中的人物共情。欧儿在爱情中尽管也有退缩,妥协,但依然是两个地位平等的男生相爱。而第二季为了突出痛苦,他们的生活开始倾向于黑暗的那一面,地位的天平逐渐倾斜,编剧试图通过不停的触发人性的恶来成长。这里就与我们的生活开始不同,我们生活中有恶的一面,也会有好的一面,光明与黑暗是并生的。它单一的阐述了恶,并没有所谓‘救猫咪’这样的情节指德在第二季中并没有任何能让我迅速对他产生好感,支持他行为的桥段,我们只会下意识产生厌恶并且抗拒这种不同。

    同时在同性故事中,我们最关心的是感情的产生与消逝,并非在意谁对应了异性恋中的二元关系。而导演不管是剧中剧还是角色塑造上,都不停的将异性恋代入其中。比如柴学长的毕业戏讲述的是自己和詹姆斯学长的故事,但是他选择的角色却是一男一女。比如欧儿在表演课和试镜时,反复被提及的女性化气质。第一季也同样涉及到了这个问题,比如欧儿在镜子前尝试穿红色内衣的情节,但他最后选择放弃,跳出了男女这样的分化,顺从了自己的性别。而第二季完完全全的将同性与异性对应起来,欧儿的人设变成了刻板的女性形象,隐忍,妥协,忍让,原谅……似乎如果他站在和德一样的位置,描写两个男生的爱情会引发什么不适一样。而德的形象则变成了充满缺点的刻板印象中的男性。这里已经不再是同性之爱,而是利用同性形象去表演刻板的异性爱情。导演并没有真正去考虑‘ho-mo’的问题,他的视角也恰好是异性恋是如何看待同性恋的‘猎奇’视角。比如我们会好奇同性之中1或者0的角色分配,默认1应该是丈夫角色,要承担起照顾家庭和妻子的责任。如果两个同性恋走在一起,我们会默认看起来没有攻击性,长相温柔的是妻子的角色。

    至于德最后爱上jai和女搭档这种行为。他似乎是爱着能代言‘梦想’这个词的人,但更准确来讲,他爱的是能代言他自己‘梦想’这个词的人。欧儿难道没有梦想吗?全剧通过德的视角来描写两个人的故事,一直在强化他身上‘三分钟热度’这个标签,导致欧儿看起来做事情不够坚定,也没有梦想。但他并没有再次转专业,一个最不能坚持的人坚持了下来,这还不够励志吗?为什么德看不到呢?因为欧儿在他眼里并不能代言他的梦想。我想德自己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