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年夏天@1960..._帖二、埔里镇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帖二、埔里镇 (第1/1页)

    阿兰在王云先生家里帮佣,王太太过世得早,家里就王先生跟三个小孩,阿兰负责料理三餐、中午到小学送便当、洗衣、整理家务…通常待到王先生从砂石场回来用过餐、洗涤餐具後,她就能下班。

    他们几乎没有任何交谈,王先生一直是寡言的人、阿兰也只有跟秋香b较能聊,他怕吵,通常他一回家、广播就会关掉,多数日子、就是王先生静静一人在餐桌上晚膳、吃着天天变化的家常菜、阿兰站厨房内待命。

    逢年过节时,王先生会让阿兰带上甜饼跟糕点回家。

    王家宅院,西化、两层楼建筑,大门是厚实铸铁闸门、很是大户人家风范,一楼庭院是车库,总停着黑头车,散落几辆小孩脚踏车,庭院里盆栽、顶楼兰花…都由王先生自己浇水照料,一楼是稍稍挑高客厅、一整套气派乌亮皮沙发、尺寸超大、听说是美国客户船运送来的,墙上几幅风景油画、都见知名画家落款,餐厅、厨房一应俱全…记得有次趁王先生带孩子们到溪头度假、让秋香一起来过夜,她仔细点评着家具、摆饰、收藏…直嚷嚷着说跟定王先生、一生不愁。

    去年水患严重的八七水灾过後,王先生意外大方且热情邀阿兰、秋香、李学…在二楼客房暂住许久。

    从那以後,阿兰跟王先生相处越显自在,长年扳着脸孔的王云,偶尔会露出少年般腼腆笑容,那是他在经营的砂石场中、永远不会出现的表情。

    阿兰跟秋香从国小、国中、高中…都是同班同学,那兵荒马乱的年代,阿兰父母双亡、自小即住在秋香家,严格说来,她们不算亲戚,两人父亲是军校同期出身,因这层关系缘故,秋香家人都把她当自己人看待,阿兰也知道他们对她好,小六开始、就把家务、煮饭、洗衣、打扫…全揽下,也因为这份勤快、高中後得到王家这份工作。

    周五晚上,点上蚊香、熄掉厨房的灯,从大宅院後门出来时,李学老师通常已在转角街灯下等她了,他会顺道把中午送王家孩子便当时一并送过去、洗乾净的午餐铁盒还给阿兰。

    除了仪式跟证书,众人眼里他们如同新婚夫妻般。

    天sE湛蓝、繁星点点、远方水田蛙鸣、偶尔飞过几只火金姑萤火虫,小溪旁野姜花清香幽幽,生活如此淡定简约。

    他们b肩走着,路上李老师偶尔会轻牵她的手、他的手掌厚而结实、偶尔天冷时传递过来的温度很保暖、一小段路上闲话家常,伐木业、木材兴盛的埔里小镇,晚上还是热络交易、几家制材厂还亮着灯、隐隐约约的收音机广播,沿途跟邻人招呼寒暄、这小镇、所有人都旧识,经过三合院、小巷弄偶尔几落用竹笼圈养的J都睡着了,矮墙上曝晒忘了收的斗笠、茭白笋、菜脯…发出阵阵浓郁气味。

    不知道是不是天气的关系,近来总是一GU闷躁感。

    阿兰感觉有个愤怒的自己、横空出世。

    李学,是国小老师,跟家人从江苏过来的,家人都远在高雄、自己申请到南投县埔里镇小学校教书。

    他们交往好些年,李老师开始到埔里教书那年。

    通常星期天、一早一起走路到市场猪r0U摊、买菜回来包饺子,下午李学骑单车载她到镇上看二轮电影,散场後吃小面摊…外省人之故,李学偏好面食;回家路上牵手散步、聊天,傍晚回到老师宿舍,偶尔泡茶听广播,李学很喜欢联合报副刊,尤其是主编林海音、h春明、锺肇政、锺理和…这些作家的文章,他们会一起看报、念几段句子,讨论一下。

    今年刚创刊的现代文学他也喜欢,试投了几次稿都顺利被采用、刊登。

    李学、老实人、浓眉国字脸、永远梳理整齐的油头、乾乾净净的刚毅男子;阿兰、长发明眸、贤慧勤快、勤俭朴实、X格淳良的镇上美人。

    郎才nV貌,大家都认定他们会幸福过一辈子。

    除了仪式跟证书,众人眼里他们如同新婚夫妻般。

    镇上长辈介绍认识的,双方也都知道…交往过几年,存够了钱,要结婚的,这里的人生流程大抵这样,然後怀上小孩、传宗接代。

    秋香知道阿兰对李学那些感觉、那些外人不知道的。

    她们从小就同一个房间,没有秘密、什麽都聊。

    他们住的不远其实,埔里镇就是个小地方,老师宿舍在学校旁,隔着矮墙、再隔几间就是秋香家。

    李学安静地送了阿兰回家,绅士地挥手,他要的幸福其实就是如此简单而已。

    岁月静好、现世安稳、埔里镇的绝佳写照。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